在彩排之前,苗可麗與百合花的三位成員就像網友一樣,透過網路協作討論演出內容。
」 掌握2原則搭上數位轉型列車,遠傳樂當陪跑員扶你上馬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身為最早踏出轉型角度的跑者,深知企業數位優化的陣痛,胡德民建議以「小步快走」姿態,逐步取得階段成功,證明轉型方向走在正確路上。」近年完成內部轉型工程的遠傳電信(以下簡稱遠傳),特別聚焦5G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解決方案,協助製造、交通、零售等多項產業,展開轉型旅程。
近期我們與VMware合作,協助鴻海科技集團打造『虎躍雲數據中心』,就是證明遠傳在5G、雲端、大數據的技術,深受肯定。例如針對智慧城市願景,遠傳協助桃園市政府,換裝8.8萬盞高妥善率的智慧聯網路燈,節電率超過70%。台灣低資費吃到飽的獨特模式,電信業者更需練足內力,尋找嶄新獲利機會及升級服務體驗,才能在市場戰到最後。」 逐漸成形的5G生態圈,遠傳的大人物解決方案是客戶成功學的重要輔具,轉型成功與否仍取決企業的決心。」 意味著5G新科技重新撰寫營運劇本,過去經營思維不再可行,該如何優化成本、降低風險、甚至創造更多面向的價值提供給客戶?當大家想在「3T」交會的十字路口分一杯羹,對C-level高階經理人而言,他們的共同心聲喊出「What should I do about my next step?Who can help me?」然而,掌握5G大人物的遠傳,就是產業界爭相請託協助的謀略諸葛。
至於要找到真正的「入口」,他認為可從流程(Process)、數據(Data)兩面向著手,「企業先看當下營運低效的環節在哪,以此角度找到數位工具可以補足的破口。沒有傳統企業階層包袱,而是擁抱外商彈性自由的DNA,加上舉辦AI hackathon集結第一線員工,實際運用AI科技改善低效率工作環節,進而一步步摸索出AI可實際導入的商業場景,進而培養出一批熟稔數據運算、雲端技術的實戰人才。另據中共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雜誌《南風窗報》報導,微短劇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令人上癮,沉迷其中的人如同掉入「殺豬盤」,並付出超過自己經濟能力所及的金錢,其中不乏中低收入、文化水準相對較低,以及對電子產品操作並不熟悉的群體。
報導提到,有一些微短劇應用程式的儲值與付款頁面設定為「自動續訂」,很多中老年人對相關設定並不熟悉,因此常常會忽略而在無意間持續被扣款。從網路發展的角度來看,監管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僅要加強事前的內容審查,也要加強事中監管和事後管理。甚至有使用者遇到付費後不久,應用程式下架無法再使用情形。中國官媒央視近期以〈微短劇充值套路深,如何避坑付費陷阱?〉為題發布調查報導,指出大量微短劇採用付費訂閱模式,而且往往價格不菲。
調查也顯示,35到44歲的使用者付費占比最高,45到64歲的用戶付費情形也高於整體平均。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實務上,大多是單集時長2到3分鐘,大致由50至100集構成的劇集。一些年紀較大的消費者由於對網路不熟悉,往往容易遭遇微短劇付費陷阱,並且面臨著「投訴難、退費難」的情況。除了老年人常遇到的付費陷阱外,報導中也提到,虛假廣告、儲值時告知的優惠與實際情況不符、付費開通平台會員後,仍有部分內容需要額外付費。新聞來源 中國微短劇蓬勃發展 消費爭議與內容問題屢遭點名(中央社) 延伸閱讀 遊戲平台Steam也賣中國「土味小短劇」?霸道總裁、修仙轉世、婆媳職場的魅力在哪? 中國「土味短劇」爆發性成長,官媒憂內容題材單一引發負面影響 爆紅宮鬥戲《黑蓮花上位手冊》上線2天遭下架,中國嚴打網路微短劇引發業者恐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然而隨著產業蓬勃發展,微短劇的諸多爭議也浮出檯面,甚至屢遭中國官媒點名批評。報導引述「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指出,有41%的受訪者表示會付費觀看微短劇,其中有超過7成的受訪者每月付費50元以上。(中央社)中國微短劇產業近來呈現爆炸性成長,市場規模在今年可能突破人民幣500億元(約新台幣2200億元)
這項研究發表於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and Environment)期刊。新聞來源 澳洲造林碳抵換計畫 研究:成效不如預期(中央社) 延伸閱讀 全球碳市場論壇:德國「國家排放交易體系」碳排價逐步調高,2026年擬每噸最高65歐元 販售碳權保育雨林、友善原住民,加拿大「大熊雨林」樹立永續榜樣 「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為何爭搶碳權?碳費、碳稅差在哪?6個關鍵問答一次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澳洲已為這項計畫撥出近4200萬公頃土地,比日本的國土面積還要大。礦業公司、航空公司和其他造成嚴重污染的產業會購買這些碳信用額度來抵換它們的碳排。
最新的研究發現,澳洲一個領先世界的更新造林計畫是場不如預期的「災難」。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碳抵換計畫之一。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環境法教授、研究的第一作者麥金塔希(Andrew Macintosh)告訴《法新社》:「我認為,只能將它稱為一場嚴重的失敗-我在這裡使用了客氣的措辭。」 這些森林封存的每一噸碳都被記為一個碳信用額度。」 他說,「這是場災難」,並認為這將「玷汙」澳洲的聲譽。但經同儕審查的研究利用衛星影像繪製森林生長狀況,對這個數字提出嚴重質疑。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顯示,澳洲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5.3公噸,位居世界前列,超越美國水準。(中央社)一項毫不留情的新研究打擊了澳洲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即碳權)計畫。
但沒有出現這個情形,我們沒有看到。澳洲已承諾在2030年底前將碳排量較2005年水準減少43%,並於2050年底前達到淨零排放。
麥金塔希曾任負責追蹤澳洲碳抵換計畫政府機構主席,他說:「這些數字應該顯示出樹木覆蓋面積大幅增加。麥金塔希說,澳洲事實上是在出售不存在的碳信用額度。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法新社》報導,澳洲內陸的大片土地已被指定用於原生森林更新(regeneration),目的是透過新樹木吸收二氧化碳來進行碳抵換。澳洲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波溫(Chris Bowen)則表示,這項計畫依據的假設基本上仍然「合理」。
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林場中近80%的森林生長要不是停滯不前,就是林地正在萎縮麥金塔希說,澳洲事實上是在出售不存在的碳信用額度。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最新的研究發現,澳洲一個領先世界的更新造林計畫是場不如預期的「災難」。
澳洲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波溫(Chris Bowen)則表示,這項計畫依據的假設基本上仍然「合理」。礦業公司、航空公司和其他造成嚴重污染的產業會購買這些碳信用額度來抵換它們的碳排。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碳抵換計畫之一。」 這些森林封存的每一噸碳都被記為一個碳信用額度。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環境法教授、研究的第一作者麥金塔希(Andrew Macintosh)告訴《法新社》:「我認為,只能將它稱為一場嚴重的失敗-我在這裡使用了客氣的措辭。
但沒有出現這個情形,我們沒有看到。麥金塔希曾任負責追蹤澳洲碳抵換計畫政府機構主席,他說:「這些數字應該顯示出樹木覆蓋面積大幅增加。
澳洲已為這項計畫撥出近4200萬公頃土地,比日本的國土面積還要大。(中央社)一項毫不留情的新研究打擊了澳洲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即碳權)計畫。
澳洲已承諾在2030年底前將碳排量較2005年水準減少43%,並於2050年底前達到淨零排放。但經同儕審查的研究利用衛星影像繪製森林生長狀況,對這個數字提出嚴重質疑。